手机扫码,
一键给微信好友
评论
米勒之声
A-
A
本文由“MedSci梅斯”授权转载
每年两会议案提案颇受关注,尤其医疗、科技、新能源汽车、文化、房地产等行业相当受大众关注。医疗而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医疗领域主要偏重卫生健康体系建设、公共卫生、医药集采、医疗服务可及性方面工作。详细有以下几点:1.推进卫生健康体系建设。2.持续推进健康中国行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和物资保障体系,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3.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扩大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加强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升县级医疗服务能力,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4.坚持中西医并重,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5.支持社会办医,促进“互联网 医疗健康”规范发展。6.强化食品药品疫苗监管。7.优化预约诊疗等便民措施,努力让大病、急难病患者尽早得到治疗。8.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增加30元和5元,推动基本医保省级统筹、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9.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逐步将门诊费用纳入统筹基金报销,完善短缺药品保供稳价机制,采取把更多慢性病、常见病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纳入集中带量采购等办法,进一步明显降低患者医药负担。代表委员们带着全国人民对卫生健康行业期待,在“两会”上为人民健康“发声”颇为抢眼。公共卫生仍然为两会焦点
在新冠大流行背景下,公共卫生仍然是“两会”讨论的重中之重。疫情防控体系建设、儿童近视眼防控、公众急救、人口老龄化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成立国家疫苗研究中心,“把疫苗研究下去”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接受中新社记者独家专访时介绍,2021年两会他主导准备了三个提案,一是希望重视科技创新与疫苗研发,成立国家疫苗研究中心;二是推动健康快乐长寿,对长寿人群进行研究;三是希望增强科技创新。高福说:“我提议我们加强科技创新的投入,增强我们对科技的自信,能够把疫苗研究和研发再往前推进。国家能够在基础研究上对免疫学、病毒学加强研究,甚至我建议能够有中国自己的、国家的疫苗与免疫研究中心。同时我也呼吁民众能够对疫苗和免疫接种有一个清晰的、科学的认知。”关于推动健康快乐长寿。中国疾控中心正与苏州市疾控中心开展合作,对苏州长寿人群进行研究,找出健康长寿的秘诀。另外高教授也强调注重心理健康,应追求健康快乐长寿。近视防控关注亟待关注全国政协委员、辽宁何氏眼科医院院长何伟,呼吁通过大数据赋能筑牢近视防控。近年来,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低龄化、重度化趋势愈发明显,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何伟建议,通过大数据赋能筑牢近视防控网。依托云端大数据平台,将每一个孩子的眼健康数据,及时更新到视力健康电子档案中,匹配唯一识别码,终身制数据持续跟踪,实现入园和入学等实时转移,确保数据真实、完整、准确、可追溯、可管理,及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判,随时调整近视“重灾区”防控方案。视力防护方面,全国人大代表李甦雁教授则建议把视力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建立创新教育评价机制,把包括视力状况在内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作为评价地方和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切莫牺牲孩子的视力来换取高分数和好成绩”。
建议创新教育评价机制,把包括视力状况在内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作为评价地方和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北京眼科医生陶勇表示,赞成将视力纳入教育、卫生监管部门等的考核体系中去,而非针对学生个人进行考评。“如果我们能像在乎孩子的分数那样,在乎孩子的视力,这个事就成功一半了。”公共场所急救
全国政协委员敖虎山:呼吁将1月20日设为国家急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任医师敖虎山再次通过委员通道呼吁全民重视心肺复苏学习、政府重视AED(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并将每年的1月20日设为国家急救日,从国家文化、民族意识层面重视心肺复苏和急救体系建设,提升全民族的应急响应能力。2018年委员通道上,敖虎山手提“救命神器”AED上场,首次呼吁国家重视心肺复苏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大AED在相关场所的配置率。三年来,心肺复苏提案得到关注与落实。婚检纳入公共卫生服务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由国务院修改《婚姻登记条例》,将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列入婚姻登记前置程序,将婚检纳入公共卫生服务范畴,由政府支付婚检基本项目费用,由民政部联合卫健委实施,将婚检率由目前的61.1提升至100,为新婚夫妻建立统一的出生缺陷风险评估、分级、统计、追踪服务的数据库。国家财政部在“十四五”期间不妨增加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支出,由国家医保局指导各地医保部门结合当地实际,提高医保对孕产妇报销普通门诊、住院分娩费用额度。全国人大代表、廊坊市第六中学教师何金英则建议妇女孕期常规检项目免费,6岁以下儿童按月发放育儿补贴,小学5点放学,取消1至3年级任何形式家庭作业,厘清家校责任。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副所长何琳接受采访时说,她建议将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生升学考试的综合评价体系中。
何琳表示,学校健康教育在全民健康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对青少年群体树立健康意识、掌握健康知识、养成健康习惯,进而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在一些地方依然未能得到充分重视。何琳走访调研发现,学校健康教育教材很不规范,有的甚至是老师根据自身理解从网上下载来的,实际内容并不适合该年级的学生。学校的健康教育课时安排灵活性较高、开课率不足。另外,专业的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也非常短缺。针对上述问题,何琳建议,健康教育应从体育与健康课中独立出来,把健康教育课纳入各年级学生课程表,系统地进行教学计划,并将其纳入中小学生升学考试的综合评价体系中,用更有效的制度和政策导向,推动其落到实处、取得实效。食品安全全国人大代表李东艳:建议为“校园食安”插上“数字翅膀”,去年至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理工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李东艳一直在抓紧调研,她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写满了她调研的心得体会、思考感悟,更见证了她作为人大代表的履职担当。“学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也是人口密集的场所,所以亟须关注疫情期间学校师生‘舌尖上的安全’。”作为来自高校的全国人大代表,李东艳一直聚焦于“加强安全教育”“确保能源安全”“做好就业确保民生”等话题,“校园食安”是疫情发生以来她提出建议的关键词。李东艳提出,应积极挖掘数字技术潜力,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给“校园食安”打造“数字防火墙”。“高校食堂经过数字化改造,不但可以保障师生饮食安全,还可以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达到‘一石二鸟’的理想效果。”李东艳说。发扬中医药
全国人大代表司富春:建议建立和完善社区中医药服务体系。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司富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上会,他将带去关于建立和完善社区中医药服务体系的建议。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使中医药预防、治病、健康养生的知识和技术被更多群众知晓和信任,增强了居民接受中医药健康服务的主动性。在这种情况下,亟待总结社区中医药疫情防控经验,建立和完善社区中医药疫情防控长效机制,使中医药防控疫情的特色技术、方法、有效方药等得到充分应用。“组建中医药防疫专家智库,借助互联网建设‘中医药 ’传染性疾病或重大疫病中医管理平台。”司富春建议,建立和完善社区中医药疫情防控长效机制,建立智慧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平台,多方联动健全社区中医药服务网络。
医学教育
新冠疫情之下,更加感受到医学教育的重要性,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认为,医学教育是最关乎根本的,必须“灿烂其职业前景,严格其培养过程”。对于当前医学教育,王辰院士提出4点建议——第一,医生中越来越普遍地出现不愿子女学医的现象,反映了医生内心职业荣誉感的下降。对此,应在社会机制上给予充分关注,“当黄河上游的树木被砍光的时候,才发现下游洪水泛滥,再去种树就晚了”。第二,我国目前在医学本科阶段即划分特定专业,降分录取。专业设置的偏狭,严重影响了医学生接受通识教育和素质培养的过程。第三,为提高医学教育的质量,王辰认为应切实根据医学教育资源情况设置医学院校并确定招生量,同时建立完善的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并呼吁有关部门切实给予较充分的毕业后医学教育资源和管理投入。第四,他建议设置国际上已经证明可适应行业需求的医生助理专业,分层级培养医务人员,形成合理的医疗人力资源结构;建立与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相匹配、衔接的主诊医师负责制,为青年医师规划出清晰的职业前景。一直以来,性教育问题也备受关注,家长羞于启齿,老师遮遮掩掩。而对于广大青少年,当性教育缺乏,网络就是他们获取性知识的来源,鱼龙混杂的网络极易导致青少年产生不健康的性观念。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卫健委主任马秀珍:也在教育方面,建议明确中学性教育课时安排。她提交的《关于加强我国中学生群体性健康教育》的提案指出,我国是世界上青少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女孩青春期发育年龄平均为9.2岁,比30年前提前了3.3岁,也就是说孩子们越来越早地要面对情感的问题。
具体建议包括:1.确立性教育的课程地位,结合学生年龄和学科育人特点做出明确的课时安排;2.加强性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设置性健康教育教师岗位;3.制定全国性的性教育课程标准或指南,支持开展性教育的研究、资源开发以及教师培训等工作。4.建立性教育评估监督机制,将性教育课程的教学评估纳入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体系中,监测性教育教学成果。2018年,北师大儿童性教育课题组就曾在两会中提出过中学开展性教育的建议。2010年,中国美容时尚报社长兼总编辑张晓梅曾在两会提出“性教育应从小学生早期入手”的建议。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推进医疗服务可及性
北京协和医学院卫生健康管理政策学院刘远立今年重点工作更加聚焦与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和有效性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例如: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增加30元和5元,强化食品药品疫苗监管,优化预约诊疗等便民措施,加强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等。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服务指数研究所所长、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副秘书长曹健基层在整个卫生体系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不管是在防疫还是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基层卫生体系都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对基层的进一步强化培养,可真正实现医疗体系倒三角的扭转。快速检测企业和独立实验室企业迎来新机会。此次新冠疫情中,很多第三方实验室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且这些企业也正在通过疫情来实现和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实验室。陕西省山阳县卫计局副局长徐毓才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是新医改的头等大事。因此,分级诊疗一直是政府不遗余力推进的重点,也是政府工作报告里的“常客”。根据官方公布的2019年卫生健康统计公报,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5.3亿人次(占52.0%),距离65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占比目标还存在差距,需要继续努力。他认为,建设分级诊疗体系,一是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诊疗服务功能定位,二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大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四是全面提升县级公立医院综合能力,五是整合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六是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副所长何琳建议将执业医师法中的“执业地点”删除,允许医生多点执业,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