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4-07-16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当下的关键词之一。面对这场深刻的生产力变革,金融业必须因时而变,拥抱数字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地方中小银行应当如何应对,抓住新的历史机遇,以自身高质量发展服务地方经济?
日前,第十三届中国新型金融机构合作交流年会暨第十一届天骐卓越金融家年会在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举行。来自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等近300名代表参会。会上,与会代表们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地方金融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紧抓机遇拥抱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选择,金融支持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主任孙学工表示。
在创新与科技驱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银行业正经历一场“脱胎换骨”的内部革命,赋能新质生产力也成为一项崭新的发展思路。
对地方金融机构而言,如何抓住机遇实现创新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谁能抓住这个机遇,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主动权。”地方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吴小平认为,对地方金融机构而言,有三方面路径可供参考:服务新质生产力,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顺应发展新质生产力,转变自身发展方式;依托新质生产力,大力发展产业数字金融。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认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绿色产业链是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小商业银行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差异化的利率引导资金投向绿色低碳领域,结合产业转型方向,着力支持绿色科技创新以及绿色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等。
在绿色金融方面,中小银行一直在积极探索。据江西万安农商银行董事长谢子斓介绍,该行依托万安县生态资源优势,重点加大绿色贷款投放,近年来相继推出了“富硒贷”“公益林(天然商品林)收益权质押贷款”“VEP 生态鱼项目贷”等多款绿色金融产品,目前,绿色贷款余额1.2087亿元,较年初增长44.61。
“地方金融机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牢牢抓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契机,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为可持续健康发展固本培元、强基铸魂。”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作家阎雪君强调了金融文化的独特价值。
坚持党建引领被众多中小银行视为抓住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临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成田介绍,该行坚持党建引领,推进党建业务融合,搭建长效高质量发展模式。
创新突破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
“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是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重大责任,也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转型发展的内在需要。”中国金融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蒋万进在致辞中表示。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成为地方金融机构的首要着力点。
汉口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雷丰新介绍,该行把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作为加快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器,打造新质生产力服务优势。截至5月末,该行已服务专精特新企业超2100家,在湖北同业中占比近四成。
“我们创新担保方式为科创企业插上腾飞翅膀。”河北银行廊坊分行行长秦小英表示,该行的信贷产品“科冀贷”采用省级风险补偿分担的模式,构建以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指标的融资服务评价体系,从小企业贷款的可获得性、办理速度和降低成本三个维度发力,解决小微融资难题,2024年已累计发放贷款6亿元。
唐岛湾金融科创区指挥部、国际旅游度假区工委委员高晓波介绍,该区发力建设山东省创业投资集聚区,联合本地银行等政银企各方,打造“科技 金融 产业”发展集聚平台。
在上海科技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金融研究所执行所长孟添看来,中国科技金融多年发展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依然面临科创企业直接融资需求与金融机构间接融资供给、科创企业资金长周期需求与主流金融产品短周期供给之间的矛盾等挑战。
“我们亟须进一步加强对科技金融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孟添表示,要构建整体性科技金融政策体系框架;深化金融对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差异化服务;进一步发挥引导基金与国有资本的作用;深化科技金融生态圈的协同共享并深化数字金融赋能科技金融,降低金融服务成本。
“新发展阶段对于资本市场、资产管理、保险业、银行业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党委委员、副秘书长张倩表示,要促进大资本市场的发展,加强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和融资活动的有机结合。
数字赋能推动自身可持续发展
数智时代,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银行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必答题。
“我们依靠自己的人才队伍及资源,以最小的投入产出最高的效率,提升数字获客、数字营销、数字风控、数字办贷‘四大能力’,坚定不移地走昌乐特色的小法人数字化信贷服务道路。”山东昌乐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家厚说。
广西桂林漓江农村合作银行坚持数字化转型,依托科技赋能,不断创新产品,打造“互联网 金融”智慧银行新体验,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效能。
桂林银行依托“金融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打造“一站多用”的村级综合服务平台,不断丰富涉农信贷产品,运用数字技术推动渠道、产品、服务和资金下沉,有效提升乡村金融服务水平。
在上海大学科技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教授陆岷峰看来,寻求资本市场支持、合并重组、扩大规模及挖掘区域特色形成协同优势,都是中小商业银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数字化转型则为中小银行开辟了新的增长点,是其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依托数字化能力,中小银行的各项业务均得到赋能。例如,天津滨海农商银行发挥金融科技、数字驱动在普惠产品设计、风控管理、业务运营中的作用,推出了纯信用普惠产品“普惠信用e贷”。针对全国中小银行目标客群的共性特点,鑫涌算力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借助数字化工具,推出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O2O贷款新模式。
许多地方金融机构选择借力金融科技公司,确保自身数字化转型顺利落地。苏州盈天地资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洪志介绍,该公司首创的“双中台”模式打破了金融业务的交互壁垒,可以为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北京天骐卓越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裁李航表示,该公司积极应用数智科技,开发了一系列实用、易用的数智应用解决方案,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天骐卓越董事长赵月则谈到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金融业与多行业深度融合的时代,培养复合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她说。
回归本源服务地方实体经济
作为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主力军”,地方金融机构也了深耕地方的生动实践。
多家银行表示,要发挥好服务乡村振兴和小微主体的本源作用。
“我们通过打造服务乡村振兴示范点,找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结合点、着力点,深化优势产业的带动作用,助力地方产业发展。”广西平南桂银村镇银行董事长龙慧芝说。
浙江温岭联合村镇银行推广“农户家庭资产池融资”模式,据该行行长李伟欣介绍,该模式将金融服务融入农业产业链,有助于盘活农村各类产权要素。
运城农商银行以“整村授信”为抓手助力乡村振兴,以“小微金融”为抓手助力小微成长,以“渠道金融”为抓手助力实体经济,据该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兰占峰介绍,该行正奋力开辟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株洲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谢俊峰表示,该行与供销社、集体经济合作社共同搭平台,建设了“三社合一”金融服务站,投放涉农贷款近40亿元助力乡村振兴。
“我们坚持把握‘小’和‘农’的战略关键,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深耕农村主阵地,切实将支持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市场定位体现在战略上、落实到行动中。”江苏沭阳东吴系村镇银行董监办主任赵志芹表示。
降低小微主体的融资成本是关键。山东莱芜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瞳介绍,该行实行差异化定价机制,深化减费让利政策,降低民营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确保惠企政策落实落地。
“我们主打普惠让利组合拳,创新推出低利率、长周期的‘润土贷’,切实做到减费让利。”巴彦淖尔河套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赵建强说。
地方金融机构也注重培育自身差异化竞争力。内蒙古什克腾农商银行注重开发错位产品谱系,设计开发“振兴贷”“乡村振兴惠民举措贷”等低息贷款品种,提供“一户一策”的金融解决方案,精准适配农业主体差异化需求。
高密农商银行董事长杨成东介绍了该行如何优化金融服务模式,通过建立健全金融移动服务队模式、开通信贷绿色通道等提升企业办贷体验的经验。
江苏东海农商银行董事长张军表示,该行通过“一行一策”差别化配置金融产品,围绕水晶等特色产业做好“一行一品”,以金融服务的高水平助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