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廊坊 > 旅游景点 > 正文

廊坊特色小镇涌现乡村游迈向“高大上”

发布日期:2016/12/9 3:52:59 浏览:408

与一些传统老牌旅游城市相比,廊坊在发展旅游业上的“天赋”不算突出。但近几年,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坚持与京津错位发展,廊坊涌现出一大批备受游客青睐的新兴旅游目的地,并一跃成为全省旅游人数增长率最快的城市。

9月30日,我市召开首届旅游工作推进大会暨乡村旅游动员会,将旅游业发展提升至全市转型升级的战略高度,并提出要倾力打造京津冀都市城郊型乡村旅游的新样板。

近日,记者走进安次区调河头乡第什里风筝小镇,借一斑而窥全豹,透视廊坊乡村旅游异军突起背后的原因,探寻京津冀都市城郊型乡村旅游新样板的发展路径。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在廊坊遍地开花

11月23日,记者来到第什里风筝小镇。冬日的寒冷使得乡村景色显得有些萧瑟,但走在街上仍会发现不少引人驻足的看点:新建成的鸢飞蝶舞广场上,巨大的双蝶燕雕塑屹立在中心,周围环绕着中国结元素广场灯,颇具古典情调;迎宾路两旁的民居被粉刷一新,灰白相间,素净雅致;风筝体验中心内,悬挂着做工精美、色彩纷呈的各式风筝;风筝工坊内,老艺人用熟练的手法展示着精湛的技艺……

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从第什里风筝小镇的筹建到发展成现在的模样,不过是近两年的事情。去年11月,在这里举办了首届中国廊坊·第什里风筝节,当时从活动规模和影响来说,都不算太大。仅时隔半年,今年5月的第二届中国廊坊·第什里风筝节就可谓盛况空前了。活动期间,全国风筝精英赛、第什里风筝文化研讨会、迷你马拉松等一系列大型活动,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大量运动员、文化专家及游客参与。据统计,参观人数突破60万人次,其中京津冀游客20万人次,销售收入8000万元,拉动餐饮、住宿、铁路、公路、文化等消费1.3亿元。

第什里风筝小镇的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丽乡村建设,也进一步全方位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自2016年以来,安次区累计投资1.5亿元以上,新建道路6公里,新建风筝馆、村史馆、风筝桥、御绣展馆、梨花广场和民居改造、村庄绿化等12项工程,为风筝小镇增添了更多可看可赏的景观,也迅速提升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村容村貌。

一只风筝带动了一个地方的发展,这在廊坊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具有一定典型性。

自2013年以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在廊坊全市推进,一批具有廊坊特色、环境功能宜居的生态田园新农庄逐渐形成,为发展旅游业奠定了初步基础。

特别是近两年,随着对一些省市级重点片区的打造提升,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据市农业局近日消息,如今,廊坊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经逐步形成“三河一带一纵深”的发展格局,涌现出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各类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组织158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到2.2万人,年接待游客644万人次,营业收入15.8亿元。乡村旅游正在廊坊遍地开花。

深挖文化内涵,特色小镇承载更有品位的乡村旅游

在第什里风筝小镇快速崛起的过程中,深挖文化内涵、发展特色经营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

第什里风筝起源于明朝永乐年间、兴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有500年历史,当代第什里风筝文化已有五代传承人。

穿过第什里村被粉刷的古色古香的民居,向西南方向走,记者来到宫廷风筝第三代传人刘平家里,老人今年66岁,打小就会做风筝,后来又辗转到天津等地学艺,大半生和风筝打交道,对于风筝的“扎、糊、绘、放”四艺皆精。

提到第什里宫廷风筝的传承,他梳理了家谱记载和各种史料,对这段传奇历史娓娓道来。

在第什里村,刘姓和赵姓都是大姓。根据家谱记载,刘、赵两户人家原是江苏南京、镇江一带人,明朝永乐19年迁都北京时,他们奉诏迁至现居地。早在那时,两户人家就都有做风筝的手艺。但第什里风筝后来的发展,还得益于两次姻缘。

明朝万历年间,有一户马家在宫廷中做风筝,由于涉入宫廷纷争,马家逃离皇宫,辗转多年后定居安次区得胜口乡。后来,马家有位姑娘嫁到第什里村,便把宫廷风筝的手艺也传了过去。到清朝乾隆年间,刘、赵两家结亲,做风筝的手艺更是不断互通、交流。

如今,第什里风筝以第什里村为中心,辐射调河头、中马庄、南马庄、前马庄等全乡20多个村街,加工户2000余户,从业人员1万余人,产品广销海内外。对于当地百姓来说,风筝不仅是赖以谋生的产业,还承载着许多文化传统和民间智慧,每种样式的风筝及其纹饰都相当讲究,能引出一长串故事。

现在,全国很多地区都在发展乡村旅游,与此同时,乡村旅游的低层次、同质化现象也逐渐引起关注。如何让乡村旅游不再局限于浮光掠影地赏赏田园风光?第什里风筝小镇的发展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启示。

综观廊坊的乡村旅游,不同的县(市、区)各具特色,越来越多的乡村逐渐擦亮自己的名片,展现独特魅力——大厂回族自治县陈府镇威武屯村建起了我省唯一的农村题材影视生产基地;三河市的东、西八里沟村,正在打造红色教育胜地;在永清,可以探访千年前的宋辽古战道,感受核雕艺人的绝技;在霸州,可以欣赏曾号称“北国江南”的胜芳古镇风光,体验花会的热闹气氛……

通过对文化的深入挖掘,廊坊已经涌现出一大批极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和线路,旅游景观更具层次性,旅游内容更具文化内涵,每年都吸引大量京津冀三地游客。

景点连线成片,增加游客黏度,提供“快旅慢游”优质体验

据介绍,按照第什里风筝小镇的整体规划布局,小镇以产业文化为支撑,正在逐步打造一村一品、一处一景的旅游景观资源,使第什里村的风筝,石桥村的御绣,南马庄的蜡杆以及南郭庄的蔬菜形成串联发展。

穿过第什里村,向西北方向走,就来到石桥村。循着路边的绣庄招牌,记者找到了京南御绣相关负责人孙先生。他介绍,御绣历史久远,以京绣为基础,博采众家之长。他虽是当地人,但由于父辈早年到浙江地区经营御绣生意,从小在外地长大。调河头乡打造风筝小镇的过程中,挖掘到了石桥村御绣文化的历史,为高品质打造该景点,提升整体品位,便联系到他。他也一直心念故乡,便把京南御绣迁回到石桥村。据介绍,如今附近村街已有200余位绣娘从事御绣产业。

出了石桥村向北行,就见到了南马庄的蜡杆展示厅。如今,南马庄正依托蜡杆产业,挖掘相关历史,并不断研发新产品,开发家居用品,丰富旅游资源。此外,南郭庄等村街联合打造的梨花源景经营模式也日臻成熟。

如今的第什里风筝小镇,景点越来越丰富,逐渐连线成片,并越来越突出文化内涵,正在从“让游客走进来”向“让游客住下来”、“让游客经常来”过渡。

这种过渡也是廊坊各地发展乡村游普遍面临的难题。近几年,廊坊的乡村旅游在人气持续攀升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有些地方景点分布松散,交通不够便利;有些地方看点不够丰富,或餐饮住宿条件不佳,游客逗留时间短,创造的经济效益不大;有的地方只有长假期间或举办大型活动等特殊时期才能聚集人气,没有形成常态化、持续化的旅游产业经营模式……

为了提升游客体验,增加游客黏度,“快旅慢游”已经成为廊坊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根据廊坊发展全域旅游的整体规划,将进一步强化基础,完善旅游交通网规划设计,建成一批景观公路和风景绿道。同时,以域内景区为核心,以特色旅游小镇和旅游专业村为亮点,把区域内的旅游资源串联起来;整合资源,有序开发,把全域的森林湿地、田园风光、文化体验、特色产业、温泉资源等整合串联起来,着力打造几个在全国都叫得响的知名景区。

打造京津冀休闲目的地,廊坊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

徜徉于第什里风筝小镇,可以感受到田园风光与民俗风情的交织,历史古韵与现代文化的交融——第什里村色彩斑斓的风筝,石桥村绣娘手中飞针走线,甚至梨园的一棵百年古树,甚至村民的几句乡音……总是于细微处不经意间就能牵动都市人的乡愁。在没有名山大川的平原地区,廊坊的乡村旅游拥有着别具一格的魅力。

数据显示,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来廊游客达到160.41万人次,同比增长125.11,创历史新高。其中,赴乡村旅游的游客占到80以上。

在9月30日召开的廊坊市旅游工作推进大会暨乡村旅游动员大会上,市委书记冯韶慧表示:“京津冀都市圈有将近2亿人的旅游消费市场,为廊坊发展乡村游、休闲游、体验游提供了巨大的消费市场。”

会上还明确了全市旅游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以发展全域旅游为方向,以乡村旅游为重点,立足京津冀、面向环渤海、对接国际化,力争到2020年把旅游业培育成廊坊转型升级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把廊坊市建设成为以乡村休闲、影视文创、温泉养生、骑行竞技为主的京津冀休闲目的地。

乡村旅游正在成为廊坊市全域旅游的引爆点,发展乡村旅游正在给农村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推进着农业的现代化,充盈着农民的钱袋子,这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惠民工程。

如今,放眼河北省大旅游格局,廊坊所扮演的角色也是举足轻重,紧邻京津,地理位置优越,市场需求巨大。特别是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加快实施,廊坊旅游业正面临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廊坊特色小镇涌现乡村游迈向“高大上”》相关参考资料:
乡村游、篝火乡村游 章吉、晋城泽州乡村游、湖南乡村游、马陵水库 乡村游、东胜区 乡村游、重庆 乡村游 招商、节庆推介乡村游、重庆 涪陵 乡村游

最新旅游景点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