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廊坊 > 旅游景点 > 正文

琵琶起舞换新声:廊坊市推进文化建设综述

发布日期:2016/3/6 12:53:01 浏览:601

导读:当东方翻出鱼肚白,晨曦微露的时候,市区人民公园里,“咿咿呀呀”的戏迷票友们的亮嗓声不绝于耳;文化公园广场上,身着白、粉色T恤的老年人在这里迈开矫健的步伐……

当东方翻出鱼肚白,晨曦微露的时候,市区人民公园里,“咿咿呀呀”的戏迷票友们的亮嗓声不绝于耳;文化公园广场上,身着白、粉色T恤的老年人在这里迈开矫健的步伐……

如果说文化是人类心灵和情感的“矿藏”,廊坊,无疑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富矿”。

灿烂的历史,地处京津之间的独特地理区位,赋予了这片土地不朽的“灵魂”;现代的文明,兼容外来文化的旷达与开放,让这颗京津走廊上的明珠焕发出璀璨的特色文化光华。

近年来,我市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打造文化体验城市,文化实现了大发展、大繁荣。特别是今年年初的市委五届六次全会,把文化发展摆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市委书记王晓东说:“要高效利用现有的文化设施,优化资源配置,搭建活动平台,通过多种途径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犹如一场夏日的喜雨,无声地滋润着廊坊社会各界群众的心灵。

文化“吸金”,彰显城市文化魅力

“拉大锯,扯大锯,霸州月月唱大戏。”每月28日,来自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著名戏曲演艺团体都会到霸州的李少春纪念馆演出。精明的霸州人唱文化曲演经济发展戏,观戏曲、赏墨宝、游古迹、洗温泉浴、言商机谈业务……一样都不能少。

“霸州现象”是廊坊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立足毗邻京津的“人缘、业缘、地缘”优势,全力打造“环首都文化产业高地”区域中政策最好、服务最优、环境最美、成本最低的投资洼地和产业高地。2014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76.5亿元,增速达43.8,占GDP比重为3.94,同比提高0.9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文化产业法人单位1337家,年增长211家,增速18.7。

当前,文化在廊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彰显,已经成为一个地方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截至目前,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项目167个,产业园区8个,已建项目62个,在建项目66个,新谋划项目39个,其中谋划实施投资亿元以上文化产业重点建设项目40个,总投资900多亿元。

积极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三河市汉王制造有限公司用科技手段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吸引力和附加值;用科技成果加快文化产品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此外,大厂花丝镶嵌、京东景泰蓝,文安韵迪乐器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文化产品,在设计和研发过程中不断注入科技元素,从而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踏入九天生态休闲谷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室内温暖如春、景色怡人,百花齐放、春意盎然的景致,小桥流水中的红色金鱼群酣畅戏水,九曲长廊、瀑布流水,林荫小路旁热带植被更显得郁郁葱葱,令人在别致的景色中陶醉,心旷神怡……我市积极推进文化与农业融合,重点打造了安次九天休闲谷、香河国华生态农业产业园、固安农博园等一大批农业休闲观光园,构建休闲农业与文化体验产业体系。

借助廊坊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的品牌,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以文化提升旅游品位,以旅游彰显文化底蕴,促进旅游由观光游览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梦廊坊”文化产业园、霸州华夏民间收藏馆、固安单车运动中心等项目,成为廊坊旅游的亮丽一景。

推进文化与工业的融合。安次区利用本地印装产业比较发达的优势建设国家级印装产业园,吸引文化企业进园、进区;大城县对传统的红木家具市场进行“升级”,投资80亿元建设集研发、制作、展销、体验于一体的红木文化产业新城;大厂微软游戏创新中心项目于今年5月29日正式签约,在大厂高新技术产业园建立微软游戏创新中心,助力建设华北游戏产业基地。

融合带来发展的新商机,融合增强发展的新活力,融合开创发展的新路径,文化的融合发展正在推进廊坊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文化产业新高地。

文化“娱心”,促进社会幸福和谐

文化是社会的灵魂,群众文化是保持社会稳定、和谐、健康发展并形成社会凝聚力的最基本的因素。

2015年元旦、春节系列文化活动暨第九届“幸福廊坊”文化艺术节从元旦前夕一直持续到元宵节,开展了近百项活动。“牵手校园、乐享阅读”图书捐赠、第四届青少年“阅知行”读书教育、“奋发向上·崇德向善”青少年读书教育演讲讲故事比赛等一大批文化活动,激发了广大市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2015年仲夏伊始,一场精心策划组织的以“欢乐城乡·文化惠民”为主题的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又在廊坊城区、乡村火热展开。

整体活动共分为激情广场文化活动、抗战胜利70周年主题纪念活动、送欢乐下基层文化活动、全民阅读系列活动、文化队伍教育培训活动和魅力县域文化活动六大板块。同时,“梦想如歌·幸福廊坊”第三届合唱艺术节暨2015“彩色周末”文化广场活动则是在市区时代广场举办综艺晚会、戏曲专场、舞蹈专场、校园文艺、少儿文艺等专场演出活动。

“多蒙尊官身光降,细听民女说端详,苎萝村中来生长,西施小字叫夷光......”5月25日,随着西柏剧场的正式启用,廊坊开发区西柏村村民在家门口饶有兴趣地观赏了经典戏剧《西施》,标志着2015廊坊市戏剧调演暨惠民演出拉开帷幕。

用科学的文化来促进科学的发展,让广大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果。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城乡文化基础设施。2015年,修改完善“天天读”图书馆服务体系试点方案,完成图书馆自助借还系统设施及设备改造项目,建设了两批共计2个公共图书馆、1个街道图书分馆、4个社区图书分馆和5个高校联盟馆、1个企业图书分馆、1个私人公益图书分馆、3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

从市到县,从城到乡,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日益健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有序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真正实现为民所用。“零门槛”享受文化生活,已成为全市百姓一个重要的幸福指标。

“以前都是在电视上看演出,这下家门口来了大明星,我可得早点来占座。”5月28日晚,廊坊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文化下乡专场演出在广阳区万庄镇西华营村红华小学举行。据悉,今年我市将陆续举办12场文化下乡演出,将优秀的文艺节目带到田间地头,让乡村老百姓在劳动生活之余也能享受到文化艺术带来的欢乐。

置身廊坊城乡,感受到的不仅是漂亮的景象,更有一种浓浓的文明氛围和文化馨香。文化惠民,正在改变着廊坊,提升着廊坊人的幸福感。

文化“扬名”,地方文化大放光彩

廊坊有几千年有籍可证、有迹可寻的悠久历史,史载“黄帝制天下以立万国,始经安墟”,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形成了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地域文化,从不同角度诠释了这方水土所孕育和承载的灿烂文明。

“两节”文化活动中,我市举办了“魅力绽放”系列非遗项目展演展示活动,精选各地多项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本地的秸秆扎刻、固安柳编、焦氏脸谱,外地的潍坊木板年画、武强年画……本土非遗和客乡技艺在廊坊博物馆先后展出,让广大市民群众近距离地感受优秀文化遗产。

五一期间,举办了“第三届廊坊特色文化博览会”。活动以“文化大融合共筑中国梦”为主题,包括“廊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廊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表演”、“黄晓静文化吉尼斯收藏展”等板块,为广大群众了解非遗搭建了平台。

“这个表演可以让我们近距离欣赏传统民间艺术和手工技艺,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非凡魅力。”市民李文博和他老伴儿最喜欢传统民间艺术。他说,这样的项目表演“好看、好听、好玩”,还增强了大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可以让这些绝活儿更好地传承下去。

此外,我市对国家级非遗项目进行挖掘整理,拍摄制作一批非遗项目纪录片。目前已完成永清秸秆扎刻、京东大鼓、固安柳编、胜芳花灯、香河中幡、大厂花丝镶嵌和景泰蓝等多个项目的拍摄制作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8项,现有市级“非遗”项目160项,已经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名录体系;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6名、省级39名、市级71人,国家级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数量位居全省前列。(王洋洋)

最新旅游景点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